原油從地下采出多以乳狀液狀態出現。在一次采油階段前期,采出的原油多以油包水乳狀液存在。至二次采油后期和三次采油階段,隨著酸化、壓裂、堵水、調剖等多種增產措施的實施及化學驅油劑的注入,采出液中逐漸出現水包油乳狀液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種乳狀液的比例越來越大。破除原油乳狀液并得到含水量符合外輸標準的原油的過程,統稱為原油破乳脫水過程。在這個過程中使用的化學劑稱為原油破乳劑。破除油包水乳狀液使用的化學劑,稱為油包水乳液破乳劑;破除水包油乳狀液使用的化學劑,稱為水包油乳狀液破乳劑。
在原油破乳劑的發展過程中,油包水乳狀液破乳劑首先得到應用和發展。在世界范圍內,從本世紀20年代至今已發展了三代產品。20年代至30年代出現了第一代油包水乳狀液破乳劑,主要是低分子陰離子表面活性劑,包括羧酸鹽、硫酸和磺酸鹽三類,其特點是便宜、投加量大、效果差且易受電解質影響。40年代至50年代發展的第二代破乳劑,主要是低分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OP、平平加及Tween等,這類破乳劑的特點是能耐酸堿鹽,但破乳效果仍較差。自60年代至今發展了第一代破乳劑,主要是高分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,其特點是投加量少,破乳效果好,專一性強,廣泛適應性差。